卷十四 宛轉揚州花園裏 第三十七章 被迫南撤
天下梟雄 by 高月
2018-7-2 16:14
房玄齡跟隨李世民的時間不是太長,但他比誰都了解這位年輕的主帥,房玄齡能理解他心中的那種無奈和憂慮,他知道李世民不願意兩線作戰,想放棄河東,但是李淵卻不肯,這其實就是壹種為將者的痛苦,明知不可為而被迫為之。
“妳要站在妳父親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,難道他不知道兩線作戰的艱難?他也知道,但是他要謀全局,他的目光是天下,如果失去河東這個屏障,就會使關隴處於壹種威脅之中,尤其是楊元慶這樣的強勢梟雄,河東是妳父親的起家之地,是帝王的基業,它就像是妳父親的孩子,無論如何他都舍不得放棄。”
李世民嘆息壹聲,“我知道他舍不得,可是我們為了這個舍不得而付出了太大的代價,我叔父陣亡,兩萬精兵失去,我估計太原的五萬軍隊也完了,還有我手上的七萬軍隊,最後我還能保住多少?不能為了壹個舍不得就毀了我們的天下之夢。”
“可是妳若壹戰不打,壹點營救兄弟的姿態都沒有,妳怎麽向父親交代?”房玄齡壹句話點到了根本上。
李世民望著帳外的天空,他慢慢站起身下達了命令:“傳我的命令,命尉遲恭為主將,率兩萬軍攻打霍邑縣。”
……
‘咚!咚!咚!’戰鼓聲敲響,號角嗚咽,兩萬唐軍攜帶數十架攻城梯向霍邑城洶湧殺去。
霍邑城高三丈,用巨大的巖石砌成,墻的正面十分光滑,大石塊壘得密密實實,找不到可落腳攀登的接縫,高墻頂部外凸,猶如海浪沖刷而成的懸崖,城墻上十分寬大,足可以並排走三輛馬車。
五千豐州隋軍便部署在兩裏長的城墻之上,他們進行了充足的準備,不僅有數十萬支箭矢,也有幾千桶火油,還有三百架床弩,可將三尺長的大箭射出數百步之遠,只需三名士兵便可以操縱。
霍邑縣東城緊靠懸崖,無從立足,西城百步外便是滔滔汾水,城下亂石嶙峋,也無法組織攻城,只有正南面和正北面有空曠的地帶。
崔破軍很清楚敵軍不可能從北面殺來,在他北城墻上只部署了三百余名警戒士兵,其余五千人都在南城防禦,霍邑縣本身沒有護城河,但為了保護城門,就在幾天前,隋軍在城墻前挖了壹條寬兩丈深壹丈的旱溝,裏面布滿了尖利的槍刺,拉起壹座高高的吊橋。
“床弩準備!”
崔破軍見敵軍前鋒已沖到五百步外,他下達了命令,三百架床弩同時絞動弓弦,壹根根大拇指粗,長達三尺的大箭迅速放進了箭槽,放箭士兵手握懸刀等待著射擊的命令。
床弩並不是放在城垛上,而是在城墻後端築造了三百座高達六尺的城臺,這實際上是用來安置投石機的預留臺,但投石機來不及從豐州運來,便用來放置三百架床弩,床弩長七尺,寬四尺,巨大的弓臂長有八尺,必須用雙絞盤上弦,兩名士兵負責絞弦,壹名士兵負責放箭和發射,這種床弩經過豐州軍器署改良,可以同時射出三支大兵箭,是守城的利器。
崔破軍目光緊緊盯著洶湧殺來的敵軍,密密麻麻的攻城士兵鋪天蓋地,儼如壹張巨大的黑色地毯鋪在曠野裏。
這時,敵軍已沖到三百步外,已經進入了床弩的有效殺傷射程,崔破軍大喝壹聲,“發射!”
城頭鼓聲大作,三百架床弩同時發射,近千支大箭強勁淩厲地向敵軍射去,兵箭強大的穿透力射穿了盾牌和鎧甲,血霧蓬起,慘叫聲響成壹片,近千人栽倒在地,很多箭甚至射穿了兩人。
當攻城唐軍沖到兩百步時,床弩第二輪箭再次發射,大箭射進密集的人群中,士兵們哀嚎倒。
尉遲恭見城頭兩輪箭便陣亡壹千五百余人,他眼睛都紅了,揮刀大喊:“秦公有令,沖上城頭者官升壹級,賞錢千吊!”
壹萬八千唐軍終於沖到城墻前,弓箭戰驟然爆發,城上城下密密麻麻的箭矢布成壹幕巨大的箭網,將天空的遮蔽了,城上不斷有士兵中箭,慘叫著跌下城頭,城下死屍累累。
壹架架攻城梯搭上城頭,成群士兵向城頭攀爬進攻,兩邊箭如急雨,從兩邊射向梯上敵軍,但攻城梯寬達六尺,三人同時登城,兩邊之人用盾牌護衛側翼,中間壹人也用盾牌正面頂住,大石砸下,前面人翻滾著墜下次城頭,後面之人又緊接著沖上。
崔破軍見敵軍攻城頑強,不肯退卻,便下令道:“用火油燒梯!”
命令下達,壹桶桶火油迎頭澆下,大火轟地燃燒起來,火舌順著攻城梯迅速向下蔓延,城梯上的士兵身上也燃燒起來,驚恐得大聲慘叫,不顧壹切地向城下跳去,很多人都直接摔進旱溝,被尖利的槍頭刺穿……
遠處壹座土丘上,李世民帶著數十名戰將在觀戰,望著城墻上和城下壹片火海,將領們的眼中都充滿了震驚,他們都是第壹次親眼目睹了豐州軍的火戰。
李世民默然無語,心中卻無比痛惜,這都是他的精銳之軍,卻為了給父親壹個交代來送死,攻下霍邑縣又如何,難道他還真要去反攻太原嗎?他終於嘆息壹聲,下令道:“傳令收兵!”
‘當!當!當!’
收兵的鐘聲敲響,剩余壹萬六千余士兵如潮水般地退了下來,尉遲恭滿面羞愧,上前單膝跪下請罪,“卑職損兵折將,攻不下城池,請大帥責罰!”
李世民搖搖頭,“非妳之過,收兵回營!”
大軍撤回了大營,僅僅兩個時辰的攻城戰,便死傷四千余人,這個損失令李世民悶悶不樂,剛到中軍帳,便有親兵來報,“稟報大帥,河東郡緊急快信!”
李世民精神壹振,回頭急問:“信在哪裏?”
壹名親兵將壹封快信送上,李世民打開快信匆匆看了壹遍,不由又驚又怒,他的兄弟元吉已經走西面的文城郡逃到了河東郡,太原城三天前便丟了,更令他怒不可遏的是,元吉竟然不派人告訴他壹聲,自己還在這裏拼命攻打霍邑郡前去太原救他。
李世民沈思片刻,毅然做出了決定,“傳我的命令,大軍撤回臨汾縣。”
……
就在李世民率軍南撤臨汾縣的同時,豐州軍也做出了戰略部署,楊元慶命徐世勣為左軍都督,羅士信為副將,率軍三萬奪取龍泉郡;又命李靖為右軍都督,蘇定方為副將,同樣率軍三萬奪取上黨郡;
楊元慶則親率三萬精兵南下霍邑縣,和李世民軍正面對峙,同時,他又命裴行儼率壹萬騎兵殺回關內,重新奪回延安郡。
太原城內,三萬精兵已經集結完畢,等待出發的命令,就在主帥楊元慶即將出發之時,豐州總管府長史杜如晦從豐州趕到了太原城。
“想不到我會這麽快過來吧!”杜如晦大笑道,他身後跟著戶曹參軍事魏征。
楊元慶給了他肩窩壹拳,也笑道:“我昨天才派人去豐州報喜,妳今天就跑來了,我還以為妳是長翅膀飛過來,妳這麽急著過來做什麽?”
杜如晦嘿嘿壹笑,“妳們這裏打仗立功發財,卻把我丟在豐州,我可不吃這個虧,有油水要大家均分,再不趕來,恐怕連湯都不剩了。”
眾人大笑起來,楊元慶也發現杜如晦也漸漸變得開朗幽默,不再像從前那樣沈默寡言,這倒是個好的改變。
楊元慶眨眨眼笑道:“既然要分油水,我就帶妳去倉庫看看,看妳能分點什麽?”
他又對魏征道:“魏參軍來得正好,以後看管家財就是妳份內之事,壹起去吧!”
楊元慶也暫時延後出發,帶著杜如晦等人向太原城倉城而去。
太原城也和榆林城壹樣,專門修建了壹座倉城,倉城就在太原城內,位於城區東北角,占地數百畝,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庫房,也修建壹座水門,壹條人工槽渠通往汾河,所有的物資都是用船來運輸。
倉城內堆放的物資大多是從晉陽宮轉移而來,當時劉武周十五萬大軍大舉進攻太原,李淵急令李元吉將晉陽宮所有物資轉移進太原城。
此時倉城由三千軍隊駐守,戒備森嚴,路上,楊元慶簡單給杜如晦介紹了攻打太原城的情況,壹行人走進了倉城,眾人的註意力從攻打太原城轉到了倉庫物資上。
這時,杜如晦忽然想起壹事,從馬袋裏取出壹封信遞給楊元慶,歉然道:“我都忘記了,這是裴夫人托我帶給妳的家信。”
楊元慶接過看了壹眼,是妻子給他的家信,他不著急看,將信揣進了懷中,杜如晦又拱手笑道:“我還要恭喜妳。”
楊元慶知道他是指次妻出塵生了壹個兒子之事,這件事他早就知道了,就在他東征後不久,出塵便誕下壹子,是他的第三個兒子,取名致,不僅如此,不久前,小妾綠茶也生下壹女,取名楊馨,至此,他已經有三子三女,有了壹個大家庭。
“我們先看看倉庫,妳知道李淵留給我們多少兵甲嗎?壹定會給妳壹個驚喜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