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4章 项庄舞剑
调教大宋 by 苍山月
2018-6-15 15:56
不管赵允让想干什么,想拿曹家怎样,早晚都要出招。
唐奕就等着他出招就好,反正最后的结果都一样。
……
既然还悬着,那调查就还没结束。这时候,朝中百官也确实在争论之中开始有了偏向。
最难作的,就是王拱辰。
说心里话,这事他不想沾,也不想表态。但是,有时候你不表态,反而会得罪更多的人。
可是,他实在是摸不准脉,生怕再次使错了劲。
最后,还是老包帮了他一把。
“君贶,也不用顾左右而言它,大宋朝堂还是有一丝清明的,对的就是对的,错的,谁说对也没用!”
“……”
“对的就是对的?错的谁说对也没用?”
王拱辰心说,老包的意思不是和唐奕一样吗?就是让我不改正气,追随本心。
正好,这个时候,三司查办的笔吏又查出了点儿新的东西。
他们在撤查马安良的同时,顺藤摸瓜,又牵出了曹家华联之外的账目问题。
今年四月,曹家账上一下子空了一十六万贯的银钱。而这些钱的去向,又指向了王家、杨家、潘家,其中还有两万贯进了观澜书院的账面。
其实,这也不算问题,完全解释的清。
这事儿还是要怪唐奕。
四月之时,宋辽大道已经立项开始准备,因为前期要在大路沿线投入大量的水泥窑厂,唐奕要倒资金往那上面添,加之华联铺扩张、通济渠疏通也都是无底洞,账面儿上一下子就空了。
时逢观澜商合向各家下发份子的利钱,本来可以拖欠一段时间,但是,杨、王两家不比曹、潘,本身就没那么富裕。王家为了入股,更是砸锅卖铁才凑出五十万贯份子。
再说,修宋辽大道本身就是个赔本买卖,唐奕不想两家跟着他任性,就与曹佾商量,从曹家先挪了十几万过来,把几家的份子发了。
当时,又正赶上赵祯连得两子,观澜往人的人颇多,顺便也拨了两万给观澜备用。
就这么简单点事儿,一说就清楚。
可是……
可是那个时间点,真的太敏感了。
刚刚好是曹皇后喜得一子,曹家就向将门各家与观澜散财?
曹佾要干什么?
就算这个账后来唐奕给平上了,就算事实清楚。可是,赶上不对的时间就是黄泥掉在裤裆里,不是屎也是屎了。
朝臣们一下就炸了,由不得大伙儿不多想,曹景休这是在为姐姐作准备?
而下一件事儿出来之后,更加坚定了众人的想法。
查账的又发现,端午大节之时,曹佾往宫里送了一批贵重礼品,价值万贯。
而这批礼品,是送给张贵妃、周贵妃的。
这样一来,就算是傻子都知道曹佾要干什么了。
……
观澜书院。
范仲淹看着面前的唐奕。
“朝上已经一边倒了,虽然还没挑明,但是,曹佾现在可是当真不好过。”
唐奕挑了下眉,“看来,猜的没错。”
范仲淹摇头,“不能任由事态继续下去,已经牵扯到皇后身上了。”
“可是,这还是说明不了什么。”
唐奕给一边给老师倒茶。一边道:“说到底,就算把曹家和皇后都搞的焦头烂额,他们也不能真把曹皇后怎么样,对他赵允让没有什么实质的好处。”
“那你还要等?”
“等!”唐奕坚定道。
“我要是赵允让,玩了这么大一出,要是不做出点什么动作,那可就太赔了。”
“……”范仲淹一阵无语。
等?能等来什么?
……
唐奕确是猜出了一二,只不过,他要最后证实:等来的,是不是庶嫡之争!
……
初一大朝会,朝班从紫宸殿搬到了大庆殿。
例行朝议过后,朝臣再一次把曹佾的破事儿抬了出来。
今日也列班其中的曹佾,看着满朝文武皆是口诛言剿,心下凄凄,当真是墙倒众人推。
赵祯看了眼曹佾,“正好,今日景休也在,你且出班自辨一番吧!”
曹佾抖袖而出,“臣,无话可说!”
已经自辨了无数次了,谁听你的?
赵祯一叹,“唉,景休也是一时糊涂啊!”
“臣,有罪!”曹佾艰涩认罪。
“只是,不论是江淮囤案,还是……还是臣资流向,千说万说都是我曹佾一人之责,与皇后娘娘无关,还望陛下明断!”
赵祯看着曹佾那个凄然的样子,也有些不忍。
看向赵允让,“皇兄以为呢?”
赵允让出班道:“臣,也认为,曹景休一人之过,不应牵连皇后。”
赵祯点头,“嗯。”
就一个“嗯”,没下文儿了。
等曹佾和赵允让都归班,赵祯又道:“众卿可还有本?无本退朝吧。”
朝臣们差点没噎死,拖,还是你皇帝会拖啊,这就完了?
……
当然不能完。
“臣有本奏!”
却是回去的赵允让又出来了。
“皇兄,何事要奏?”
“宗正寺还有一事未明,还请陛下定夺!”
“何事?”
“皇长子入宗册之事。”
赵祯一皱眉,“有何不妥?”
赵允让深吸了一口气。
“臣与北海郡王共掌大宗正事,对皇家仪典有督办之责,对皇室传承亦有造册录籍之职。”
赵允弼一哆嗦,你说事儿就说事儿,带上我做甚?
赵祯眉头锁得更深:“皇兄有何异议,不妨直言。”
“那臣就直说了。”
“说吧。”
“皇长子到底要以嫡子之仪入册,还是以庶子之仪入册?还请陛下明示。”
!!!
百官这回都不是噎了,是差点没吓死。
这个事儿,终于有人敢提了,而且,还是赵允让亲口提出来的。
放在别的朝代,这事不用提,只能当赵祯说过的话是放屁。
可是,大宋所处之机,正是最微妙的时候。
这个时代,儒学正处在又一个迷茫期,儒家礼法也并不是那么稳固,而且,老赵家就是带头不尊礼的典范。
不论是赵大与赵二那出说不清道不明的“传弟不传子”,还是赵祯死后的“濮仪之争”,根本就不是用礼法就说得清的。
况且,赵允让提出来的时机,实在是太微妙了。
原本对此事一点迟疑都没有,坚定地不希望看到两子夺嫡局面出现的朝臣,此时看向曹佾的背影都有一些说不清,道不明的感觉。
人都是自私的,曹皇后之子如果顺利上位,那曹佾拉拢了谁,没拉拢谁,肯定是不一样的吧?
可是其中——没我啊!
……